信息分析企业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了一份由斯坦福大学约翰·尤安尼迪斯(John P.A. Ioannidis)教授分析得出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数量体现着 高校所具备的世界级研究竞争力水平。根据2022年11月发布的数据,韩国有1,881名学者上 榜,位居全球第17位。
其中,汉阳大学有89名学者上榜,位居韩国国内第6位。值得注意的是,ERICA的393名全职 教师中有21名学者上榜,占全体教师的5%。相较于中央大学的25名(占969名全职教师的 3%)、梨花女大的23名(占989名全职教师的2%),ERICA在全球顶级的优秀科学家占比上 凭借着超过2倍以上的明显优势走在前列,充分展现着竞争力。
研究经费资助是支撑研究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升、科学家培养的一大要素,可以视为衡量研究 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2021年各院系校外研究经费占比来看,ERICA占比最高的领域是理工 科。韩国主要大学理工科校外研究经费资助情况(基于2019~2021年公开披露信息)显示,ERICA 教师人均研究经费已经上升到了韩国前20所主要大学中的第7名。而且,在未开设医学院的前5所综 合大学中,ERICA位居第2,充分体现着其理工科研究团队的潜力和竞争力。
特别是与未开设医学院、完全由理工科教师组成的科技学院(IST,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相比,ERICA依然脱颖而出。ERICA理工科全职教师共计233名,其中20名跻身全球前2%顶尖 科学家行列,占理工科全职教师总数的8.5%。这表明,即使与蔚山科学技术院(UNIST,324名中有 33名,占10%)、光州科学技术院(GIST,156名中有21名,占13.4%)相比,ERICA仍然有着大量 的杰出科学家活跃在理工领域。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具有成长为未来前1%顶尖科学家的潜力,因而对于高校而言,非常重 要的一点就是为他们提供支持并制定相应方案,以促进其成长与钻研。随着相关领域科学家 交流和跨学科融合的需求增加,汉阳大学也正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创新研究。
汉阳大学的5所研究院为集体研究营造了最佳的环境,来自不同科系的教授可根据各研究院的主题开 展融合研究。由此,5所研究院通过集体研究在能源、半导体、生物医学临床等领域不断提升被引用 指数,推动产学合作、技术转移和技术创业。汉阳大学各研究院相互合作,探讨组建联合研究中心 并致力于申获研究课题,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汉阳大学的优势。特别是生物和医药这一代表性的集体融合研究领域,其权重引用影响力指数(FWCI)和论文篇均被引用指数相对较高。ERICA于2022年 成立的定制医药研究院和环境能源技术研究院,有望在该领域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另外,从ERICA理工类研究成果的现状分析来看,国际联合研究论文在质量指数方面(Q1比例、论 文篇均被引用次数、FWCI)有着比国内联合研究论文更优的表现。因此,若通过ERICA优秀科学家 组成的特色研究院提供制度支持,有效地促进国际联合研究,完全有足够的潜力产出全球顶级的 FWCI论文。
具备全球水平的杰出科学家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研究竞争力指标,因此必须持续为之提供激励 和制度支持,以确保长期拥有这种研究实力。这包括一系列激发汉阳大学潜力的举措,如在成 果显著的研究领域搭建支持国际联合研究和交流的平台、挖掘校内科学家的成长潜力并激发 其研究动力,以及通过领头科学家构筑网络等。ERICA凭借理工科研究团队的持续优势,在汉 阳定制医药研究院及工学联合的助力下开展融合研究,使得ERICA在生物健康和新药开发领 域具有充分的优势。特别是通过校内创新园区利用研究基础设施的可能性和潜力巨大。除了 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坚实网络,发现科学家的潜力并增强其竞争力,也将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科学家代表着高校的研究竞争力,高校则为其提供各 种支持。全球前2%的顶尖科学家正在引领社会创新 并带动发展,下面我们就通过其中2位教授来了解一 下研究愿景,以及科学家的发展要素。
材料化学工程系教授 朴柱炫
您知道韩国人的“铁”消费量排名世界第一吗?韩国 是世界第6大钢铁生产国,每人每年大约要消耗1吨 铁。过去20年来,我一直在从事基础研究,想要生产 出最好的钢铁产品。未来,我们实验室的愿景是留 给子孙后代一个美丽方便的地球,我们将为此开发 环保钢铁生产技术。
我的成果就是一起参与研究的所有硕士生、博士生 的成果。我们不时展开讨论,从逻辑上整理结论,再 发表论文,发布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研究室的座 右铭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认为是大家团结 一心,朝着最佳成果共同努力,才造就了这些成果。
继欧洲之后,韩国也宣布要实现“碳中和2025”。我们的 生活离不开“铁”,生产铁的过程中会大量排放二氧化 碳。到2050年,我们要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而开发这 样的钢铁生产技术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的目标,我也不 例外。为此,学术界、产业界、政府应当持续开展体系化 研究,高校则应当培养优秀人才。
化学分子工程系教授 方振浩
我的研究领域是开发用于能源转换和储能系统的电极 材料,比如锂离子二次电池、水电解绿色制氢、太阳能 电池等,以及分析电极的各种界面反应。目前,以固态 化学和电化学方面的学术专长为基础,正在研究开发 新的电极材料,对电极材料特性提出新的见解。鉴于化 石燃料枯竭和环境污染等能源问题至关重要,我们正 在开展相关研究,希望和全世界一同参与寻找这些挑 战性问题的答案。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断就自身研究领域内尚未 解决的问题提问,探索与众不同的研究方向。另外,和 我共事的研究人员的热情,以及和全球众多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的合作增加了多样性,对提高我的研究成果 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认为,要是高校这座象牙塔里没有建立适当的人力 和物质基础设施,就不可能为科学家创造一套研究生 态系统。ERICA一直在努力招收优秀学生、提供研究设 备、给予行政支持,让科学家能够放心开展研究。此外。 ERICA的优势还在于建立了各种产学合作渠道,使研 究成果能推广到产业界,避免仅仅止步于学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