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双胞胎的关系非常独特。他们在同一天,同一刻,同一个子宫里孕育,一起长大成人。双胞胎既是彼此最亲密的朋友,有时也是争吵最多、共同成长的另一个“我”。而当这样一对双胞胎同时成为某所高校的教授,他们的人生轨迹无疑更显特别与非凡。这正是我校尖端融合学院新材料·半导体工程专业金东河(音)教授与人工智能学科金东灿(音)教授的故事 。

金东河

新材料与半导体工程学专业教授

金东河教授以新材料工程为基础,致力于开发高性能传感器,研究方向涵盖人体代谢疾病与慢性疾病监测、有害气体与易爆气体检测、食品新鲜度评估等多个应用领域。

金东灿

人工智能系教授

金东灿教授主要研究决定自主智能体未来动作的路径生成(Motion Planning)、周边车辆运动轨迹预测(Trajectory Prediction),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端到端(End-to-End)自动驾驶技术。

既是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也是携手成长的科研同行

两兄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一起上学,虽然大学相差一年入学,但在各自完成硕士和博士后,又在同一地点重逢。他们先后受聘为汉阳大学ERICA校区的教授,仅相隔一年。他们是同卵双胞胎,出生仅相差2分钟,金东河教授主修新材料工程学,金东灿教授则主修未来汽车工程学。巧合的是,采访当天正好是他们的生日。兄弟俩喝了母亲亲手煮的海带汤后接受采访,并表示能在ERICA再次相遇,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尽管两人在ERICA共事的时间还不到一个学期,但作为双胞胎,自然也少不了些趣味十足的小插曲。金东河教授分享了这样一件趣事:“那天上班路上,我在校内咖啡店买了杯咖啡,正准备带去办公室。突然有辆车停下,车上的人看着我,很高兴地打招呼来着。虽然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我还是自然回应,没有不知所措,笑着回应了对方。后来才知道,那位教授是金东灿教授的熟人。”

金东河教授表示,最近经常有素未谋面的人主动向他打招呼。他担心认不出对方会显得不礼貌,但同时也乐在其中。金东河教授去年3月入职ERICA校区,金东灿教授则于今年刚入职,目前都还在筹建实验室,以便在各自领域开展有意义的研究。金东河教授毕业于汉阳大学新材料工学部,之后进入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新材料工程系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系完成了为期2年的博士后研究,教授之路对他而言可谓目标明确、规划清晰。与此同时,金东灿教授则在硕博阶段就为未来预留了更多可能性,博士毕业后,入职42dot公司,积累了三年职场生活,之后才决定投身于教授这一职业。无论过程如何,他们在自身研究领域的决心与方向都十分清晰,因此向往和追求的实验室风格也相当明确。从两位教授对自己所憧憬的实验室模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风格上的显著差异。金东河教授首先说道:

“我希望打造的是以实验为主的湿实验室(Wet-lab),所以希望建立一种学生能主动提出想法、能积极开展实验的开放式指导体系。我鼓励大家通过自由的尝试,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积累真实的数据。因此,比起事无巨细管控学生的‘微观管理(micro-managing)’,我更倾向于打造一个不限制创造力、能自由自主的研究室。”

相反,金东灿教授则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特点,正在组建一个以计算机软件编码进行数据分析的干实验室(Dry-lab):

“除了自动驾驶实验车辆这样的实操实验之外,我主要通过软件编码来分析数据。当然,我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干实验室,最终目标还是创建一个能直接收集数据并测试算法的环境。”

金东河与金东灿教授正在持续开展这种互补性研究,力争实现共同发表SCI论文,并计划未来共同开发下一代智能气体传感器系统。

Deep & Wide,希望结合彼此领域开展联合研究

金东河教授基于新材料工程的研究背景,致力于开发高性能化学气体传感器。他特别关注当前在人体代谢性疾病与慢性病监测、有害及易燃气体检测、食品新鲜度评估等多个应用领域中,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由于气体选择性差、响应与恢复速度慢等技术瓶颈,传感器的商业化仍面临诸多限制。因此,他的研究目标聚焦于突破这些障碍,推动高性能传感器的实用化发展。金东灿教授则凭借其汽车工程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正在结合人工智能(AI)开展各种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决定自主智能体未来动作的路径生成(Motion Planning)、周边车辆运动轨迹预测(Trajectory Prediction),以及近来备受关注的端到端(End-to-End)自动驾驶技术。

两人虽身处不同领域,在研究风格上也存在明显差异。金东河教授在一个领域持续深耕钻研,而金东灿教授则需要基于广阔潜力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适应人工智能领域特点,快速跟上潮流变化。金东河教授答道:“我开始思考如何将金东灿教授的研究和人工智能领域融入我当前的研究中。”事实上,金东灿教授早已多次、长期向金东河教授建议,将人工智能方法引入其研究方向中。

“我和哥哥围绕人工智能应用问题,从研究生时期开始就讨论了5年多。如今,新材料工程学领域也兴起了利用人工智能研究的热潮,我们也准备结合彼此的研究领域,尝试开展合作。”

在金东河教授研究的高性能化学气体传感器领域,要实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就必须开发出能在复合混合气体环境中有针对性地检测目标气体的高性能传感器。然而,现实环境中数十乃至数百种不同气体混杂共存,仅凭单一传感器在高选择性和高精度的基础上检测特定气体,从根本上存在局限性。要想克服这一难题,必须同时采用两项技术:一是构建结合多种特性传感器的传感器阵列(Sensor array), 二是对复合气体泄漏时所产生的多元信号进行精密的模式分析。为此,金东河教授负责基于多种材料和结构,研究如何设计和建设高灵敏度传感器阵列。金东灿教授则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传感器阵列获取的复合信号进行模式识别与解读研究。这种跨领域、互为补充的合作使得两位教授正在共同推进SCI级学术论文的发表。此外,他们还计划进一步协作,开发能够在复合气体环境下实现精密检测的下一代智能气体传感器系统。两位教授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融合,正逐渐释放出强大的协同效应,令人倍感期待。

展望未来十年,两位教授都希望彼此能成为学术界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持续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更要开发出能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关键技术。相信这对教授兄弟将在学界与产业界之间激发出别具一格的“化学反应”,令人充满期待。

两兄弟不仅是人生中的最亲密伙伴,更是实现共同研究的最佳拍档。